banner
Σαβγ

Σαβγ

Hello World!

溫儒敏:怎樣讀魯迅的作品?

來源:溫儒敏:怎樣讀魯迅的作品?

受中語會的委託來講一講怎麼讀魯迅,“中學語文教師讀書種子計劃” 這個書單上指定的是讀《魯迅選集》,有四卷本,也有兩卷本,版本很多,但建議大家可以找好一點的版本來看,像人民文學出版社。另外最好有條件的也可以看看《魯迅全集》。

我記得 1964 年我剛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候五年制,有個五年級的同學跟我講,他說你要想學會思考問題,學會寫作,你就把《魯迅全集》啃下來。我聽他話,就把《魯迅全集》似懂非懂地全部讀下來,後來不知道讀過多少回了,果然是獲益甚大。我還記得在 1981 年,我就買了一套《魯迅全集》,1981 年版,那時候是 61 塊錢,是我一個月的工資。當時買到《魯迅全集》的這種興奮好像就是昨天似的,現在還記得。人只要受過一個比較完整的教育的,都要讀一些書,要讀一些基本的書,10 種到 20 種,我想《魯迅全集》就是我們中國的國民應該閱讀的,魯迅的書就是應該閱讀的基本的書。

這裡題目叫《讀點魯迅》,它的意思是自由的閱讀,非職業性的功利性的閱讀,就是說比較認真的系統的接觸和思考邏輯。為什麼要讀魯迅呢?就是為了了解和認識我們自己的文化。100 多年來,對中國文化有最深入了解的魯迅是第一個人,魯迅的眼光是很 “毒” 的,他是重新發現 “中国與中國人”。

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很多,書也很多,但魯迅很特別,他是別人不能替代的。所以對中國文化的觀察思考,魯迅他不是書齋裡面的隔岸觀火地做學問,他是帶著他痛切的感受,從生命的體驗中總結出來的人生的智慧,所以讀魯迅和讀一般的學問家的概論史是不太一樣的,這是一個意思,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今天我們強調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毫無疑問這是我們的主心骨,是精神支柱,但傳統文化不能照搬過來,它是古代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它有精華,也有糟粕,有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落後的部分。所以我們繼承的是精華,是優秀的部分。中央的提法是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它並沒有說過要學習和發展國學,這是有特別的含義的。

讀魯迅也提供了一種了解和分析傳統文化的角度和方法。我們既要讀孔子、孟子,要讀古代史、現代史,同時也要讀點魯迅,知識的結構才比較全面,思想方法也才比較辯證。讀魯迅他可以帶給我們對於我們自身所處的文化那種真切的體驗,克服在文化問題上民粹式的、憤青式的那種粗糙的思維。這是為什麼要讀魯迅,我簡單說說。

另外魯迅對於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他很敏銳、很深刻,有時說的話很難聽,但知人論事,了解國情、民情、人情世故。所以在現在電子網絡的時代,過量的信息沖刷,可能讓我們的思維碎片化、平面化,但魯迅那種批判性的思考的方式,對於我們思考力、思想力的培養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學魯迅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深邃,就是思想更加深邃,精神得到升華,意識更加清醒。

但是讀魯迅並不輕鬆,因為魯迅不是那種優雅的、平和的、休閒的,魯迅是真實的、嚴峻的、深邃的。所以如果是從生活化的立場,我就是過日子,我讀他幹什麼,我說可以不讀。也許有些人並不真正喜歡魯迅,我們讀魯迅也並不是一定要學魯迅怎麼做人,也不必讓自己變得那麼尖刻,而是要學習魯迅的思想方法,他的批判的意識,從魯迅那裡獲取對於我們民族歷史和現實的一種清醒的認識,從魯迅那裡獲取那種思想的動力。

當然作為語文老師,從語文的角度來說,還會從魯迅這裡吸取語言運用的那種活力,打破那種四平八穩的八股的文章,學會寫文章,所以語文老師讀魯迅,讓我們業務水平能夠上個層次。如果語文老師都沒讀過幾篇魯迅,那是說不過去的。下面我圍繞幾個問題來具體談一談看法,提一下建議。

如何看待魯迅的偏激?#

第一個問題,怎麼看魯迅的偏激。現在有種看法,認為魯迅畢生都在批判傳統文化,他激進的思潮造成了傳統文化在五四時期的斷裂,所以魯迅被當成是這種斷裂的一個代表。這種觀點表面上好像是有根據。魯迅的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非常深刻、攻打是最猛烈的那個人,有時候他的批判的態度是非常偏激的。

我們大家都讀過《狂人日記》吧?通過狂人之口把中國的歷史,特別是封建禮教、專制制度比喻為吃人,狂人晚上睡不著覺翻歷史書,從古代中國的歷史仁義道德的字縫裡面看出兩個字,就是吃人。但是這是一種小說的文學的表現,它不是邏輯的判斷,其中確實有魯迅獨特的體驗和發現。

在五四時期,魯迅一談到舊制度,舊文化,就深惡痛絕,有時候他把話說得很絕。他曾經用這樣義無反顧的語氣來表示:“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話說的是非常絕對的。不可否認在對待傳統這個問題上,魯迅的確採取了和慣常的思維方式不同的那種叛逆的、逆反的評判,這會讓人震驚,令人感到驚愕。但是又覺得清醒,思路會打開,所以魯迅的思維方式,他就是質疑,就是批判。

在《狂人日記》裡面有一句話 “從來如此,便對嗎?” 這是狂人的話,其實也是魯迅的思維,質疑。對於普通人來說理所當然,見怪不怪的那些事兒,到了魯迅那裡他會質疑,可能有獨特的發現。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吧,清朝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當時組合了 360 個史官,來編這個《四庫全書》,一共有 3800 多個人來抄寫,花費了多少時間呢?13 年。分經、史、子、集,一共收了 13600 件的中國古代圖書。當然這是一個偉大的文化建設的工程,所謂盛世修史修書確實是有大氣魄的,乾隆時期,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說,這個結論毫無疑問的,是對的,現在我們也受益於《四庫全書》,《四庫》保留了很多古代的典籍。

但魯迅是怎麼評價的?他的眼光跟普通人不一樣,他認為這種編書的行為也是一個文化的 “統制”,制就是制度的制,是制約,是以勝利者的看法來批評和征服漢族的文化和人情,搞文字獄,搞燒書也是跟編《四庫》一塊進行的。所以魯迅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統治階級他把握著歷史的闡釋權,哪些書要留下來,哪些書要燒掉,他來決定。很多不適合當時清朝政府認為的正統的觀念的書,他都排斥在外,甚至給燒掉了。

在《四庫全書》之外,列為禁書的一共有 13600 多種,燒掉了 15 萬冊,這個情況我們一般人也不了解,不知道,但魯迅就從大家普通都是這樣認識的、偉大的工程裡面,看到了另外的一面。所以清朝當時編《四庫》的時候,把明代的檔案基本上燒毀了,剩下 3000 多件。魯迅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說 “官修史書往往把歷史上的真實給抹去了,這就是所謂篡改歷史,強迫遺忘。” 這是清朝統治者做的事。魯迅說出這樣的話,他指明了皇帝的新衣是什麼。

這樣的例子在魯迅的作品裡面比比皆是,到處都可以看到,為什麼?因為魯迅對傳統始終是採取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他用另外一種眼光,透過歷史的本質重新去思考,去評判,所以這種逆反式的評判,它給人有一種警醒,掙脫當時被傳統習慣所捆綁的那種思維的定式,揭示真實,正視傳統文化中有不適合我們時代發展的腐朽的一些成分。我們如果不領會魯迅這種批判的意圖和姿態,就可能會認為魯迅太損了,太絕對了,太偏激了。

現在也有些學者在批判魯迅,認為魯迅早就提倡不要讀中國書了,確實魯迅當時在梁啟超他們提倡復古,讀中國古書的時候,魯迅寫過一篇短文叫《青年必讀書》,裡邊是這樣說的,這句話給很多人抓到了,現在還在批判魯迅。

他說:“我看中國書的時候總覺得沉靜下去”,看中國的時候好像拉著人往下墜,“與人生離開了。”“讀外國書 —— 印度除外 —— 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廢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廢和厭世,所以主張少看和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光是看這個言論,太絕對了,怎麼能這樣說呢?問題是這個語境,他說話的語境是當時五四落潮以後重新尊孔讀經思潮起來了,所以魯迅提出少看中國書,它是一種文學的語言,把它故意說得很絕對,其中也有蘊含有魯迅自己的整體的感悟。因為魯迅自己看的中國書太多了,古書太多了。

我們讀魯迅的時候要注意一個問題,不要逮住他一句話,就認為這就是一個論文式的結論,他是文學家,有文學性的表達。他不是寫學術論文,他往往寫的是雜文,是一種批判式的文學的表達。傳統文化裡面當然是有精華的,但也有糟粕,不能籠統來褒或者貶。但當時傳統作為一個整體,仍然嚴重牽絆著中國社會的進步的時候,魯迅他們那時代的人要衝破這個鐵屋子,希望奮起,所以就要採取一種斷然的態度,所以說話說的是比較激進,要呐喊。這大概就是五四啟蒙主義那一代人比較激進,有他歷史的理由,也是文化轉型期的一種現象。我們讀魯迅的時候要注意這些問題,現在因為社會上學術界有言論,對魯迅的認識不怎麼地,好像就把他否了。

而且從實際內容來看,魯迅反對的東西是什麼?他反傳統反的是什麼?主要是傳統文化中那種封建性、落後性的東西,是文化的,是專制主義制度和文化,他反的是這些東西,包括 “存天理、滅人欲皆假道學”,還有種種對普通的國民愚民的政策,讓老百姓愚昧、麻木、迷信這些糟粕,他要剝掉這些纏繞在我們民族身上的這些舊物,所以他採取一個很決絕的態度,不是優柔寡斷,那樣是做不成事兒的。所以我們要理解魯迅的偏激。

魯迅為了警醒人們,他認為在中國如果不是採取大聲疾呼,用決絕的,而不是溫吞的態度去告別舊的時代,那是做不成事的。中國做事用他形象的話來說,“搬動一個桌子都要流血”,做一件事太難,所以魯迅有他自己的體驗。

魯迅是把古代文化、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來說,他是全盤否定的,他不諱言自己是激烈的,是否定的,但這是他的策略。封建傳統如此的根深蒂固,剛才說的搬動一張桌子都要流血,所以他要用這種徹底決裂的態度,而不是一開始就商商量量,因地制宜,折中自治,因為什麼事這樣一搞就搞不成了。甚至在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傳統這個意義上,我們高度地肯定魯迅在思想史、文學史上特別的、崇高的地位。這是一種策略層面的做法,魯迅你說他全盤推翻傳統,實際上魯迅又是做傳統的繼承的工作,他不是個歷史虛無主義者。

魯迅的態度非常明確,對待傳統三點,第一要批判,第二要繼承,第三要轉化,反正轉化不了的,不能繼承的那都是糟粕,這是魯迅的態度。但同時他做工作也是兩點,第一要批判,要攻打、要破壞,第二要梳理,要繼承,要創新。

其實老師們讀魯迅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問題,因為他是文學家,他在創作中更多表述的是一種情感,是一種精神,所以他對傳統的批判是表現得很決絕,這是魯迅的一面。魯迅的另外一面,又有學者的冷靜和嚴謹的一面,他在批判傳統的同時,他用大量的精力在整理、研究、分析傳統的文化,發掘其中有活力的東西,可以借鑒的東西,可以轉化的東西。魯迅其實一方面呼喊要打倒傳統,從傳統決裂,同時他又大量地做繼承傳統的工作。

我也可以給大家舉一個數據來說話,魯迅活了 50 多歲,他用了差不多 30 年的時間,整理了 22 部古籍,相當大的工作量,包括《唐宋傳奇集》等等。他收集了大量古代的碑帖、拓片,還試圖寫一部中國書法變遷史。另外魯迅 20 世紀 20 年代在北大上過中國小說史的課,後來寫過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到現在上百年過去了,還是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研究裡邊的標杆性的著作,他提出的一些概念,一些方法,一些命題現在還在用。

魯迅就是完全反傳統嗎?不是這樣的,他是兩個方面,所以魯迅自己的創作也是包含了剛才說的這兩個部分。魯迅同時代有個學者叫劉半農就發明 “她” 字,這個人送給魯迅一副對聯,“托尼學說,魏晉文章”,托是托爾斯泰,尼就尼采,魯迅也受外國的影響,魏晉文章,魯迅受傳統,特別是魏晉風度影響是很大的。這是第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讀魯迅的時候會發現魯迅有很多很偏激的東西,我們要放在時代歷史的語境中去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同時認識到魯迅他是多面的,他在攻打傳統的同時,他對傳統的繼承,他做的工作比很多很多的學者做的都要多。這是第一個問題,怎麼看魯迅的偏激。

魯迅批判國民性是否醜化了中國人?#

第二個,魯迅批判國民性的问题。他是不是醜化中國人?現在我們讀魯迅的小說、雜文,給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對國民性的,對中國人的國民性那種猛烈的批判。現在有些人接受不了,因為魯迅把中國人怎麼罵的那麼兇,寫的那麼醜,不能接受,好像傷害了我們民族的自尊、自信,現在不講民族自信嘛,好像一看這個作品就民族自信就沒有了。

確實魯迅畢生都在批判國民性,國民性也是一個外來的名詞,就是普通的一個民族,它國民比較共同的一種性格,一種文化的傾向。魯迅的小說,他的雜文都在揭露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就是中國人有些很壞的,劣根性。譬如說他寫的最多的是什麼呢?就這些,奴性的,愛面子,看客,馬虎作風,做事不認真,以及麻木、悲切、自私、狹隘、保守、愚昧,在魯迅的筆下都作為國民性的表現進行批判。

他是一個清醒的文學家,是以批判性為社會的文明發展提供思想參照的一個知識分子,所以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是苦口良藥,他並不是只唱讚歌的,你說好,他說好,大家都好,其實問題都埋藏在那裡,不是這樣,魯迅是專門說出真話,看到皇帝的新衣。

所以我們讀魯迅的時候要理解魯迅的用心,他寫《阿 Q 正傳》把中國人寫的那麼醜,看起來很不舒服,但仔細一想,確實我們周遭,我們周圍,我們自己的身上有沒有這些東西呢?可能是有的,魯迅的國民性批判帶有一種社會心理研究的性質,而且他往往都是從最普通的,最日常的生活裡面提煉出來。

比如說剛才說到的看客,用現在的話來講吃瓜群眾,吃瓜子的群眾,其實魯迅早就批判了。他寫過一篇小說叫《示眾》,推出去示眾那個意思,寫的一個犯人到了街上去示眾,犯的什麼罪?拉出去幹什麼?不知道,一群一群老百姓都擠上去看了,你擠我,我擠你。這個小說沒有主人公,主人公就是看客,就是一群看客,整個小說就寫這樣一個東西。胖的、瘦的、老的、小的,醜的、俊的都在那邊看,看什麼?看熱鬧,示眾。看和被看,看客眾生相,就寫出眾生相。這個小說不知道你們讀過沒有,魯迅批判國民性,它是帶有一種象徵的意義,批判吃瓜群眾,看客,普遍麻木的那種國民性。

魯迅寫的最多的還有一個事兒就是世態炎涼,人心麻木。老師們大家講課的時候都講過魯迅的《祝福》,《祝福》是可以做多方面的理解的,也學過《孔乙己》,它主題是什麼?它有很多側面,其中很重要一個世態炎涼,人心的麻木,隔岸來觀火,玩味欣賞別人的苦難。《孔乙己》的主人公,大家說是誰?《孔乙己》的主人公,我看不是孔乙己,就是那些吃瓜群眾,那些看客。所以只會看戲、做戲的民族是可悲的。魯迅寫的最多的就是這些東西,就是關於批判國民性,所以我們給學生講《祝福》,講《孔乙己》的時候,你也可以提一提這個問題,不要光是反封建就完了,不完全是這樣。

怎麼讀《吶喊》《徬徨》?#

第三個問題講講怎麼來讀《吶喊》《徬徨》。通常認為魯迅的小說體現了五四的啟蒙主義和思想革命的要求,用我們習慣的話叫反封建,其實反封建這個詞現在也有點問題,但是我們還是這樣用。我們語文教學大多是從魯迅批判、比較這個角度去分析評價魯迅的作品,比如說《祝福》、《孔乙己》、《阿 Q 正傳》,還有《藥》等等。

在閱讀的時候,老師們我們自己讀的時候,我不是說我們教學的時候,要注意魯迅這些作品,它不是直接配合五四運動的,它也不是完全以戰士的姿態出現。其實魯迅,他的小說有個基本的格調叫憂憤深廣,憂,憂慮的憂,憤,憤怒的憤,他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出路,他也感到為難,憂憤深廣。要好好體會魯迅作品的憂憤深廣,我們才能夠進入到魯迅的文學世界,當然中學生很難理解,也不著急。

但作為我們語文老師,我們讀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停留在膚淺的,他就是反封建就完了,要讀出憂憤深廣,所以大家一定要讀一讀魯迅的那篇文章《吶喊》,讀完以後你就知道他是怎麼寫《狂人日記》的,怎麼寫《吶喊》這些文章的。和五四時期那些前驅者、先鋒者不同,魯迅對中國的現實和未來是不樂觀的,他是不激進,甚至是有些消沉,但是他更冷靜,更清醒,有更深入的思考。當然你說為什麼不能寫的積極一點,正能量一點?我們不能這樣去要求作家,因為作家有自己的體會,他憂憤深廣,這很好地打動了我們。所以我們理解這個問題。

有人說魯迅的作品它裡邊的內容不太適合青年,而比較適合有生活歷練的中年人,這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雖然是中學,為什麼要放一些魯迅的作品進去呢?因為它是經典。中學生的理解,跟我們語文老師的理解應該有些差別,但是基本的方向應該是相同的。我們老師們讀過魯迅以後應該知道,魯迅和一般的五四那些人是不一樣的。

還要注意到魯迅的小說《吶喊》《徬徨》它對整個中國傳統的小說革命性的突破。有哪些革命性的突破呢?第一個就是題材,他這個題材絕大部分寫的都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人,普通的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最平凡的那些生活,魯迅寫的東西都是當時人們生活普遍的。你像《阿 Q 正傳》,其實現在我們覺得我們周圍也還是這樣,而且魯迅寫的是無事的悲劇,什麼叫無事的悲劇?好像很普通,天天過日子,實際上裡邊是有悲劇,要注意這樣一個問題。

所以他跟傳統小說比較起來,魯迅揭示一個變革,因為我們傳統小說都是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或者寫那些神仙、怪人,鬼怪,極少寫普通人的生活。古代的書像《今古奇觀》《聊齋志異》也都是異,奇、異,這一類作品也有它藝術上的特點,它比較娛樂性,比較遠離現實。

但是魯迅的作品就不一樣了,魯迅的作品它就是非常貼近現實,寫的都是我們自己周圍的人物,所以現在那麼多的小說每年出幾千部,很多是寫現實生活的。從哪裡開始呢?從魯迅開始,以前的小說都不是這樣的,除了《紅樓夢》,《紅樓夢》還是寫日常生活,但它是貴族的日常生活。《紅樓夢》是個很奇特的藝術,跟古代的小說不一樣,像《三國演義》、《水滸傳》它寫的都是非凡人物,不是普通人物,但魯迅開始寫我們普通的事,普通的無事的悲劇,所以他的魅力,也就是在普通的人事中發現那個一切的永久的悲哀。魯迅的作品有時候給人帶來一種悲哀的感覺,因為他挖的太深了,而且他達到了一種藝術的陌生化。

讀魯迅小說,如果讀進去了,我們會重新來觀察我們周圍的生活,觀察中國的文化,觀察中國人的國民性。會重新這樣去理解。本來大家平時可能不會去想這些問題的,但讀完魯迅以後覺得很沉重,就會去想這些問題,變得要重新思考,所以魯迅的小說跟一般的小說是很不一樣的。

讀魯迅的小說,我自己也感覺很累,也沒有誰說今天上班 10 個小時太累了,晚上回去讀讀魯迅,不是這樣的,魯迅並不能提供給你那種很優雅的,很舒服的那種感覺,他的發現都是沉重的。魯迅幾乎每一篇作品,每一篇小說都有獨特的發現,就是我們普通人沒有看到的發現,它會纏繞著你,就不像讀其他小說,特別古典小說那樣,隔岸觀火,可以放鬆,它要你重新去思考。

因為魯迅的發現太徹底了,他又帶著一種悲憫的目光,從現實的人事中來感悟人性、人生,解決理性的问题,魯迅對人性,對善惡的理解是很深的,所以他的作品總是瀰漫著一種悲哀,讀起來不輕鬆。魯迅小說對傳統的突破還在於揭示靈魂的深,以前我們也提到過,古代的小說是沒有像魯迅小說這樣重視寫人物的心理的,他為什麼那麼重視心理呢?他要勾畫靈魂,去深掘心理上的那種病苦,大概這樣的作品讀起來是很沉重的。有一個作家叫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魯迅喜歡的,他的作品跟魯迅這點很接近。

所以我們作為語文老師,讀魯迅的小說,應該還要注意小說的藝術格局和語言方面的突破和創新,這個平時我們做的也比較多了,我這裡就不多說,但我講一條,中國古代的小說,它是勾欄瓦舍,從講故事發展起來的,講史,講傳,它比較注重全过程的系數,就講究故事性,曲折,有頭有尾。

打個比方,中國古代的小說基本上就是盆景,一個花盆裡面種一棵松樹,很小,但它很全,盆景式的應有盡有,這個也是一個很好的優點。但比較單一,它很少深入去揭示生活,特別是揭示人的靈魂,人的心靈,所以魯迅的短篇基本上不再採取這種傳統的格式,他創造了不同形式的多種表現形式,大概有三分之二左右叫做橫切面的方式,就選取幾個側面來看整體,基本上沒有什麼完整的故事,即使有,它也不像傳統小說那樣濃縮情節,製造那種緊張的傳奇的東西。

還有一個,從魯迅開始有了第三人稱的前置的視角,這些我都不展開來講了。我們老師應該讀一讀,因為他跟傳統的小說太不一樣了,他主要是吸收西方的,外國的一些小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果我們老師讀的也很少,你學生也基本上不讀。去年有一道高考題就出了魯迅《故事新編》裡面的一篇小說叫《理水》,《理水》寫的其實是很有意思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穿越,古代的事兒,古代的情節,但裡邊有很多現代的因素,時空穿越,寫的挺好玩。但是因為我們學生基本上沒有接觸過,所以那道題雖然做了很多的提示,但是 80% 的考生都沒答對,魯迅的小說我們還是要注意這點。

怎樣讀《野草》?#

下面我再講下一個問題,怎麼讀《野草》?《野草》最難讀了,它其實是魯迅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它是散文詩,其實是魯迅寫給他自己的,也可以說是魯迅的哲學。魯迅是在非常寂寞的情況下,一種內向性的寫作,他寫給自己的,他是要剖析自己的靈魂,人有時候會停下來問自己我怎麼了?我到底是怎麼回事?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剖析自己,有時候會有這樣情況。

《野草》事實上是魯迅在剖析自己,所以是魯迅的哲學。為什麼那麼難懂呢?因為它大量地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它的構思是非常奇特的,而且多數的篇章都寫一些夢境,而且是恐怖的夢,奇特的夢,其實是一種潛意識,是一種原始思維。

人有這種放慢速度的時候,會有一種原始思維,《野草》很多東西是沒有邏輯性的,你不能夠完全用理性去介入,就是因為它是象徵的,原始思維的,有些很難理解。凡是現在解讀《野草》,說它的主題,它的思想意義如何如何,可能都是一孔之見,不見得是這樣。我們應該怎麼來讀《野草》呢?應該是整體感受,去體味,讀不太懂沒關係,那種味道總是可以出來,慢慢再展開你的想象,去琢磨他寫的這些意境,這些意向到底可能是什麼意思,進入那種氛圍。

我舉個例子,譬如說有一篇叫《臘葉》,就是臘肉的臘,樹葉的葉,是很短的,有點文言文的味道。就說魯迅翻一本書看到一個樹葉,突然就想起去年這個樹葉還是怎麼樣的,現在已經變成這樣了,枯黃了。有一個洞,樹葉裡面有一個蟲做的洞,好像眼睛似的看著自己,所以他就從這裡寫,寫出了這種生命的流逝,希望愛他的人,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等等等等,引出了一大攤這樣的感慨。

其實魯迅寫《臘葉》的時候,他正犯肺病,肺病以前是很嚴重的病,跟癌症似的,正犯肺病,身體非常差,而且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在一天一天地消逝,所以他看到這個樹葉他就有點感傷。這個作品其實他寫給自己的,同時也是寫給他的愛人許廣平的,他希望許廣平能夠珍惜自己。所以我們讀了《臘葉》以後就知道魯迅他是一個鬥士,一個戰士,很堅強的人,但同時他也有很柔軟的一面,像臘葉,它裡邊也就可以看到這一面,再堅毅的人在生活中也可能會有柔弱的一面。我們讀這個《臘葉》,如果了解一點這種背景,也會讀出對生命的那種感覺。

《野草》的閱讀它是這樣的,它會馬上給你一種氛圍,一種刺激,你會感到很奇異、夢幻,很冷靜,有一種微妙的體驗。老師們如果有這個體驗,那你慢慢就進入那種狀態了。可能不太懂,沒關係,你就知道他是通過夢境,通過匪夷所思的那些情境,暗示表達他複雜的內心。魯迅經常寫的都是內心裡面的兩個方面,矛盾的方面,悖論的方面,所以他表現出來的東西有些是潛意識的,這說不清楚的,是超驗的東西。

所以我們也不一定要把《野草》說的很清楚,也不要先入為主,不要拘泥於一種解釋,現在有關於野草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都可以,但我們自己閱讀,不要去管這些,就是你自己赤手空拳去讀就好了。你要知道這就是魯迅在解剖自己,是魯迅作為一個戰士他的另外的一面,所以魯迅這樣就變成是一個很真實的,一個人間的魯迅了。

這是一個,關於《野草》怎麼讀,我們不要著急一定要找出它的主題,它的意義,某個意義上一定是指向什麼,不要做這些工作,主要應該是讀魯迅,看他的那種思維裡邊的困擾,那種矛盾,那種難以言說的東西。語言學上有些能指和所指,我們不要光是所指,他有能指,他有時候一個意象可能包含有非常複雜的含義,一種神秘的作品。

最難讀,但魯迅自己最喜歡的作品。魯迅晚年的時候,他跟年輕人說,我再也寫不出《野草》那樣的東西了,這個《野草》是最文學的東西,也是最難懂的東西。這樣的作品我們平時也碰到比較少,讀一讀,這樣提高我們文學的思考。現在高中新課標不是提到了要思維訓練,除了邏輯思維,它提出來要直接思維,形象思維,那你讀《野草》就是培養我們那種直覺思維,形象思維,也是個很好的作品。

怎樣讀《朝花夕拾》?#

第五個問題怎麼讀《朝花夕拾》。中學課語文課上我們已經學過很多篇《朝花夕拾》了,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等等,由於中學語文它受制於考試的要求沒有辦法,所以對課文的分析講解一般都是很細,很瑣碎,有些死板,特別注重思想意義的概括,就顯得比較教條,不太利於大家對魯迅作品的學習和理解,這個問題不光是魯迅作品,其他作品也存在。

我來之前看了個教學的視頻,廣州的一個中學,現在高中一年級第一單元,然後覺得教出來的學生就是語文腔,動不動是 “我今天受到了什麼教育”,“通過什麼體現了什麼”,什麼什麼精神,沒有一句話就是他真實切身的感受裡邊說出來的鮮活的東西,這是叫語文腔,跟我們的教學有關係,跟我們的大環境也有關係。所以我們說讀魯迅要打破八股腔,就有這些問題。

老師們讀《朝花夕拾》,應該注意超越中學語文教學一般找標準答案的模式,要擺脫那種應試教育的思維的束縛,起碼我們老師讀的時候擺脫這個。其實《朝花夕拾》最讓我們看到的是魯迅的另外一個方面,《野草》也是魯迅作為戰士的另外一方面,魯迅除了批判性,叛逆性之外,他還有那麼真誠的、質樸的、柔軟的,甚至是童心的,好玩的一面。

閱讀《朝花夕拾》的時候,注意要放棄,最好先放棄所謂意義的追溯。因為文學作品我們講語文課一來就是什麼意義,應該有更多的興趣和感情的投入,就當做是和魯迅,和人間的魯迅閒談、聊天好了,這樣你才能夠讀出魯迅《朝花夕拾》的那種味道,體驗他藝術的那種美。

當然《朝花夕拾》是初中語文指定的必讀名著,其中有些章節其實是很難的,頭兩篇就難的不得了,比較容易的都挑到我們課文裡邊了。《朝花夕拾》裡邊譬如開頭的那兩篇《狗・貓・鼠》《二十四孝圖》非常難,一下子把孩子們難倒了,應該越過閱讀的障礙才讀得下去,如果這兩篇都難倒了,下面就不要讀了。《狗・貓・鼠》認真讀的話,你會發現挺好玩的,它寫的是孩子們眼中的寵物和動物世界。魯迅為什麼會仇貓呢?他的恨,仇,結仇,跟貓就過不去,他討厭貓,為什麼?因為魯迅他也有心理陰影,他小時候也養過一個雲鼠,小老鼠挺可愛的,給貓吃了他很傷心,所以小時候他要給老鼠報仇。有這樣一個問題。

所以在大人看來不值得一提的一些瑣碎的事情,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小孩他的世界裡面有時候動物和人他分不太清楚的,都是通人性的。所以我們讀像《狗・貓・鼠》,我們會發現魯迅寫的挺感人的,他回憶他童年的時代,當然裡邊又牽引到很多其他的議論,它是比較難懂的東西。這是說讀《朝花夕拾》,應該了解魯迅的這一面。

另外還要欣賞魯迅的幽默,魯迅的其他作品也幽默,但在《朝花夕拾》裡面這種幽默表現得更加鮮明,在像《野草》裡面幽默的相對少一點,在《朝花夕拾》裡面非常多的幽默,幽默它就是一種自信,就是一種智慧,它也是一種語言的風格,就是一種氣質的表現。其實我們語文課應該讓學生更多的能夠具有這種幽默感。

孩子們喜歡的老師一般是兩個標準,第一有點幽默感,第二懂他們。那個板著面孔的,你就是教得再好,他也不太喜歡你,所以我們欣賞《朝花夕拾》要注重魯迅的幽默。應該把我們老師閱讀的這種感受轉化到教學中,讓學生去了解魯迅不單是一個戰士,不單是寂寞的、憂慮的、憤怒的,但同時他又是溫情的、淘氣的、可愛的,幽默是他的構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側面。

還有一點,讀《朝花夕拾》要注重,你要講那麼多篇章結構都沒有太大的用處,其實最重要的是這篇文章大氣,當然這也很難學到手。大氣,放得開,雍容大氣,這是魯迅的文章的一個東西。《藤野先生》其實做結構分析很困難,他好像東拉西扯,也寫日本留學,說油光可鑒,然後寫的會館裡面烏煙瘴氣等等,又寫學醫,寫什麼受到歧視的,寫了很多,最後才提到藤野先生,他就好像是老人說話一樣,說到哪裡就是哪裡,很自然。

魯迅也說過寫文章要放得開,像騎馬一樣,要放得開,有一條中線,反正那個馬也跑不了,跑不到哪個地方去,你放開就是了。所以魯迅的作品,我們分析它的結構寫法等等的時候,應該把這點傳達給學生,他那種大氣,寫文章的那種自然的感覺,不像是在寫文章,但確實這就是好文章。現在我們的作文寫的太像文章了,不見得好。當然這一點中學生要學比較困難,說一說就可以了。

魯迅雜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簡單味,這個以前我們說叫白描,其實不一定老是叫白描,簡單味,他文章都是乾淨利落的。他喜歡寫一個人寫一個事,抓住那個特點,用漫畫式的三筆兩筆就勾勒出來了,這都是魯迅,我就不舉例子了。

總之魯迅作品特別是像《朝花夕拾》,大氣、幽默、簡單,這三點要引導學生去了解。我們老師讀這些作品的時候也注意一點,因為這是現代散文中比較少見的,別人寫不出來。魯迅是通過他個人的生活來寫一個時代的變遷,所以《朝花夕拾》是帶有濃烈的抒情的意味的,就自己要欣賞,別著急去找那個主題思想,那個意義。進去,都進去再說,也把這種讀書的方法傳遞給學生。你說考試怎麼辦?考試好辦。考試我們就把幾條答案給說清楚就行了,但其他時間你也可以用,讓學生學的開放一點。

怎樣讀魯迅雜文?#

第六個問題,最後一個問題叫做怎麼讀魯迅雜文。雜文它是一種現代文體,它和魯迅的出現是很有關係的。雜文是屬於議論文,但又帶有濃烈的文學的色彩。雜文的興起和一個雜誌有關係,20 年代叫《語絲》,它是魯迅、周作人他們辦的。《語絲》這個刊物很有意思,它的辦刊的宗旨就是八個字,叫 “任意而談,無所顧忌”。那個時代的人寫文章真是放得開。

魯迅一輩子活了 50 多歲,占他時間最多的事是什麼呢?最多是的古籍整理,剛才說的傳統文化的整理。第二件事是什麼?不是《吶喊》、《徬徨》,第二就是寫雜文,第三才是寫小說,寫散文,所以雜文對魯迅來說是他創作裡邊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現在社會上,特別是國外的有些學者,對魯迅的雜文很看不起的,都說他是打仗的,都是罵人的,說魯迅是一個天才的作家,可惜了,寫了就那麼一點東西。就這麼一點東西,分量就在那里了,而且雜文同樣也是一個珍貴的遺產,甚至可以說是中國 2000 多年間,包括古代的、現代文學的一個奇觀。

魯迅用那麼多精力寫去寫雜文,他一共寫了多少呢?寫了 650 多篇雜文,135 萬字,輸到 16 個雜誌裡邊,集子裡邊。魯迅的雜文當然是文學,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想象性的文學創作,也不是一般的論文,他是有感而發的,他是直接參與現實,干預現實,注意了,干預現實,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要干預現實。

從上個世紀初到 30 年代,中國經歷了很多重大的事變,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統治,五四、北伐、3・18 慘案、大革命時失敗,國共合作,最後又分裂,紅軍長征、左右文化運動、革命文學論爭,然後日本侵華多少事,上個世紀初到三十年代中國真是多災多難,但幾乎所有這些事變在魯迅的雜文裡面都得到了記錄和回應。當然它是一種文學的回應,它不是像歷史學家那樣記載。

歷史學家的記載,他是注重客觀,把時間、地點、人物交代清楚。文學家記載他是有血有肉的,帶有自己感情的,是偏重於社會人心、思想文化的。所以我們中學以前教過《紀念劉和珍君》,就寫 3・18 慘案,在歷史書上可能就那麼幾行,就可以了解是它的原因是什麼,結局是什麼,但是不會了解到 3・18 慘案的時候那種人心,社會的那種心態。所以讀歷史可能事件、線索這些是比較清晰的,但它是沒有感覺和體驗的,它也很難顧及到社會心理這些因素,但魯迅他的雜文把這些都記錄下來了,那種鮮活的歷史感。所以我們說魯迅的雜文是奇觀,你讀他的雜文,就可以鮮活地了解中國現代史,甚至中國古代史。

所以我們總是勸語文老師讀一點魯迅的雜文,可以獲得豐富的文史知識,還可以了解我們 100 多年來現代中國的歷史,了解我們古代文明,了解這種民族的心靈史,了解國情,特別是培養一種獨立思考和批判的眼光,這個我們太缺少了。現在中學語文不是都講我們要有批判的,批判性思維是吧?這個也應該提倡獨立思考和批判的眼光,不要一見到獨立思考,好像就會走火入魔,不是這樣的。讀魯迅雜文可以從裡邊了解到大量的社會歷史知識。你讀這個雜文,如果認真讀下來,看那個註釋,再參照一些材料,你就對 100 多年中國的歷史,包括古代史有鮮活的了解。

我有個數字給大家看看,《魯迅全集》裡面涉及到的古今中外的人物 4500 多人,你讀完《魯迅全集》起碼再過一遍 4500 多人,古今中外有名的,提到的,他是知道的。涉及到的書籍文獻 5000 多種,涉及到的歷史事件 450 多起,所以它是包羅萬象的。

魯迅還有一個叫《魯迅詞典》,我經常都在看《魯迅詞典》,它涉及到的東西真是豐富,古代文化、現代文化、外國文化、哲學、歷史、經濟、宗教、文物,甚至校勘、翻譯、出版、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考古學、目錄學、生物學,什麼裡面都有。所以有人說魯迅雜文是一個百科全書,我覺得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我們讀完魯迅,很多知識都了解了,很多人起碼聽說過了。但是這種百科全書它是一個精神實體,它是廣博的,深邃的,帶有鮮活的個人體驗的。

現在我們生活在比較平和的環境之中,當然最近又出了一個事,疫情,但整體是比較平和的,不太能夠了解魯迅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特點。過去中國都很多戰亂,我年輕時候讀過《二十四史》,基本上下來,我做了個統計,30 年不打仗的極少。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裡,不太理解魯迅作品為什麼那麼尖刻,為什麼有時候罵人。魯迅他是一個很叛逆的,很敏感的,很多疑的,確實是很尖刻的,和現實格格不入的人,他不是那麼特別隨和的人。當然你說我們因為魯迅的思想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不一定我們要做魯迅這樣的人。

你們如果看一下李長之寫的《魯迅批判》,三十年代年輕人李長之,後來北師大的教授,寫過一本書叫《魯迅批判》,實際上是《魯迅傳》。魯迅看完以後基本上肯定,不置可否,還寄了張照片給他,這本書因為名字叫《魯迅批判》,所以李長之後來就遭了殃了,其實他那個內容不完全是否定魯迅的。他其中對魯迅的性格心理有很到位的分析。譬如說他說魯迅的思想是很深刻的,往往不為常人所理解的。魯迅是很敏感,很多疑的,不太相信周圍,他是不容於世。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是一針見血的,不留情面的等等。

我們如果了解這一條,他是天才的一種文學型的人物,所以我們不要拿普通人要求,這樣要求就沒有文學了,就好像我們看到有些藝術家很怪癖,他要不這麼怪癖,他沒有創作的,都跟我一樣,跟大家普通人一樣,他怎麼有天才的發揮?魯迅也有帶有某種怪癖,但他的深刻性確實是一針見血,讓我們去理解魯迅他罵人,他給很多人起外號,一起外號那個人就倒霉了,因為魯迅太出名了,所以什麼媚態的貓兒,商定文豪、革命小販、奴隸總管等等都是有所指的。但魯迅更多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心理和社會行為方式的一種概括,社會相類型形象,所以不要簡單地認為他是罵人。魯迅其實他只有公仇,沒有私敵,確實是這樣。

最後我要講一個問題,因為魯迅引起爭議太多,但同時他又是我們巨大的文化遺產,所以我們語文課魯迅少兩篇,多一篇,社會馬上就吵起來了,魯迅確實是影響太大了。魯迅他是一個知識分子,是一種叛逆性的人,其實知識分子和他所處的現實世界往往都有一種不相容性,世界各國都是這樣的,魯迅更加特別。他揭示現實人生的真相,揭示社會思想文化的困境,這是知識分子的使命,是他的習慣。

從社會文化結構來說,有這樣一部分批判的成分,一個社會那麼大,什麼人都有,有些人比較清醒,他專門說一些比較難聽的但是真實的話,我們的社會才有生機才活躍。社會只有在不斷的反省和批判中才能往前推進,所以知識分子具有那種獨立批判的精神,這是他的功能。社會上有這樣一些不太和諧的,甚至比較刺耳的批評,這是正常的,應該允許它的存在。從某種角度來說,魯迅雜文的批判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我們不能被所謂的 “尖刻”、“罵人” 之類表面的印象所左右,就拋棄了這份精神遺產。

最後我說一說讀魯迅雜文。它不是優美的享受,一開始講了,它是挺難受的,它是一種思想的爬坡,就登高山往上爬很累。

在這個網絡化的時代,娛樂化的時代,現在中國,現在我們走向全球的是什麼?我們的文化,孔子、孟子沒有走向,但我們的抖音走向了,在娛樂化的時代,我們有什麼辦法來拯救精神的滑坡?起碼這個滑坡不要那麼快,讀書就是一個好的辦法。

現在中語會搞這個讀書種子的活動,是有意識讓我們的老師變成讀書的種子,所以老師們要有這份心,流俗文化也是必然要存在的,社會必須要有這些東西。但是我們是語文老師,我們要自己以及教我們的學生跟流俗文化保持一定的距離,完全保持距離不可能。不要被它裹胁了。因為當一個語文老師天天都是微信,然後是抖音,然後再看一下流行東西,在流行的圈子裡打轉,你怎麼提高?

當然你說就這樣過日子,那我贊同你,這是你的人生的選擇。但是如果我們要做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我想還是要多讀一點書,都有一些基本的書,也不一定 100 多種,能夠讀 20 種就不容易了,基本的書,中國的外國的。像《魯迅全集》,也包括《馬恩全集》,《馬恩全集》讀完以後,你對周圍世界的看法就不一樣了。現在很多人天天叫馬列主義,其實他沒有讀過幾篇,《馬恩四卷集》讀一下。所以這樣起碼讓我們生活也充實一點,我們的課也上得好一點。

魯迅全集下載地址#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